海安有个“神奇小院”火了!9月12日,古巴专家专程来打卡,还忍不住夸赞:“全年养蚕能实现,蚕种发育超棒,我们常来取经!”它就是海安蚕桑科技小院。别看院子寻常,却是蚕桑产业升级的“超级引擎”。
走进海安增鑫蚕宝科技有限公司,你会发现大不一样的养蚕场景:揭开裹小蚕的灰报纸,蚕宝宝身边不是桑叶,而是绿褐色的饲料。负责人顾圩杰说:“这是‘适龄转桑’模式——在现代化车间把小蚕养到三龄或四龄,再分给蚕农,连‘口粮’都帮着搞定,太省心了。”
这一切,离不开科技小院超强的产学研协同机制。由江苏科技大学李木旺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依托鑫缘茧丝绸集团,联合多家单位建起的这个科技小院,创新推出“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科技小院”的“鑫缘模式”,不仅成为全国茧丝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还把经验传到江苏、广西、安徽等重点蚕区,带动40万亩桑园、30万户蚕农增收、50多家丝绸企业发展,还解决了5万人就业,产业和经济一起“飞”。
展开剩余48%更赞的是,科技小院直接把实验室“搬”到了养殖一线。江苏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们常驻基地,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针对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的抗病家蚕品种研发,就是“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揭榜挂帅”项目,为养殖模式变革装上了“技术引擎”。
“将论文写在大地,让成果惠及民生”,这是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蚕业研究所党委书记钱平的目标,而且真正做到了。截至目前,已有27名研究生在小院驻点,解决了不少生产难题。研究生刘博文发现,工厂化养殖空间密闭,蚕容易得黑胸败血病,他们就通过勤消杀、调温湿度来防控,效果很好。顾圩杰也忍不住夸赞:“科技小院的师生太给力了,帮我们选出更适应饲料养蚕、品质好且稳定的蚕种,还重新配比饲料微量元素,蚕发育得更好,病害少了,生产特别稳!”
现在,海安增鑫蚕宝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效益大涨,还帮周边农户实现“技术培训+优质饲料+优质种苗”一体化服务,打破了“散户养殖没技术”的老难题,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人。鑫缘丝绸依托这一模式发展了6万亩桑园,拥有130多名技术人员,服务130家蚕业农场和5万户蚕农,直接帮蚕农增收2200万元。
通讯员 梅丛婧 曹京郊
发布于:江苏省线上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