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近日,辽宁何氏医学院视觉智能中心代光政博士及团队成员联合何氏眼科(301103)、何氏眼产业集团、辽宁蜻蜓健康科技科研团队,在国际数字医学领域顶级期刊《npj Digital Medicine》(IF:15.1)发表题为“基于便携式裂隙灯的狭窄前房角智能筛查”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评估了便携式裂隙灯配合人工智能先进算法从眼前节图像中识别前房角狭窄(NACA)的可行性,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何氏眼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以创新科技驱动的数字眼健康生态产业集团,何氏眼科为此次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公司将充分发挥眼健康全产业链生态平台优势,借助人工智能、基因、干细胞等尖端技术,推动眼健康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和普惠化方向转型,努力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
青光眼发病隐匿,病程进展隐蔽,往往在患者毫无察觉中损害视力,等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视功能已发生不可逆的严重损伤。传统的青光眼筛查存在诸多局限。作为检测房角状态金标准的房角镜检查,因侵入性强且操作复杂,仅适用于专科眼科环境,不适合大规模社区筛查。其他非接触式检测方法要么依赖主观判断要么设备昂贵,且大多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从青光眼数据库构建到算法开发进行了深入探索,采用改良移动相机拍摄眼前节图像,开发出识别NACA的算法。通过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分割角膜与虹膜光带及拟合中央前房截面,计算出8个生物参数。此外,集成模型通过融合8个生物参数,在内部验证数据集中表现出优异的诊断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采用的便携式裂隙灯由辽宁何氏医学院与爱络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该款便携式裂隙灯体积小巧、重量仅100克,操作便捷,配合智能手机即可完成图像采集,解决了传统设备价格昂贵、不便携带的问题。此次研究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便携式医疗设备结合在眼病筛查领域的应用前景,意味着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社区甚至偏远地区都可能实现便捷高效的青光眼筛查,让更多人受益于早期检测和干预。
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尽管该模型在外部数据集上的性能有所下降,存在泛化挑战,主要受手持设备拍摄稳定性和环境光线等因素影响,但研究团队已制定了改进计划,如设计专用眼罩增强稳定性、优化光带分割和前房角拟合算法等。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眼科诊断方面,AI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这项研究为PACG早期筛查开辟了全新路径,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结晶,更是医教产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代光政表示,随着技术不断优化和拓展,AI赋能的智能筛查手段有望改写社区和乡村基层青光眼防控格局。
线上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